如果你有两台电脑需要连接,那你一定会爱上这根数据线
同时使用双设备的烦恼
在我身边有两台电脑,一台是 Windows 系统的 Alienware 15 笔记本电脑,另一台是老款的 Macbook Pro。
由于 Macbook 性能的原因,我的主力电脑是 Windows 系统的笔记本。因为配置较高,我更愿意使用它来完成我的一些日常工作,比如使用 Photoshop 处理图片、使用 Vegas 处理视频,又比如 Mac 上无法玩到的守望先锋。
而 MacOS 上又有一些优秀的独占应用,比如 Notability 和 Day One,前者可以跟 iPad 结合,同步我所有的笔记,后者可以记录生活。而且在 Windows 上几乎找不到替代方法。
两者我都不愿意舍弃。
但是麻烦来了,由于两台电脑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个体,如果我同时想用两台电脑,我就不得不在两个键盘和两个鼠标之间进行切换。并且还需要一个 U 盘进行文件的拷贝(使用网盘的传输速度不够稳定,且影响正常使用时的网速)。此外,在使用快捷键方面也很精分,时常会在 Ctrl 键和 Command 键之间犹豫,十分影响效率和心情。
一根数据线就能解决?
我尝试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解决方法,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类似的提问。最高赞的回答表示一款来自日本的数据互拷线,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我十分兴奋的去日本亚马逊进行搜索。但是遗憾的是这款数据线的价格,299元,还要算上国际邮费和税收,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。
所以我一度感到遗憾,这样神奇的一根数据线无法为我所用。
直到万能的淘宝给我推荐了这样一根数据线,价格仅需 39-99 元。为避免打广告嫌疑,具体品牌不做介绍。关键词是「对拷线」,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。
我看到后立刻入手了这根数据线,并且经过我的实际测试,这根数据线给了我极大的惊喜。
用一套键鼠就能控制两台电脑
接下来就要请介绍今天的主角了。
这根数据线其貌不扬,两头都是 USB 2.0 的公头,一头的体型比较宽大,其中应该内置了 Mac 和 Win 两个版本的驱动软件。
我用它连接了 Mac 和 Windows 电脑,在 Windows 端会自动启动一个名为「Mac KM Link」的驱动软件。并在电脑中显示为光驱和 U 盘。
在 Mac 端,也会显示连接了一个 U 盘,但是需要手动将其打开并安装一个应用程序。
两边都安装完驱动,然后把鼠标移动到屏幕的边缘,然后就……穿过去了!
WOW!
那种曾在双屏幕、虚拟机下才能体会到的「跨越屏幕」的快感,通过这根对拷线再一次实现了。
然后我尝试输入文字,连接在 Windows 电脑上的键盘,在 Mac 下可以 0 延迟的输入,鼠标的操作也没有任何的延迟。简直就像直接连接在 Mac 一样。如果不喜欢直接穿过,还可以设置为「快捷键切换」(默认快捷键为 Alt + s),也可以设置为「鼠标中键切换」
这既不是虚拟机,也不是双屏,这是真正的用一套键盘鼠标,在两台电脑上进行操作。
强大的 GO!Bridge
最强大的功能当属 GO!Bridge 功能了,这是驱动程序内置的功能,用于两台设备之间传输数据。
以 Mac 端为例,打开 GO!Bridge ,便可以在 Mac 上看到 Windows 电脑下所有的文件。包括其修改日期、文件大小。常用的「桌面」、「文档」等位置都有入口。
相比之下,Windows 端的 GO!Bridge 的界面显得有些简陋,但是功能类似。
令人满意的传输速度
这个小标题可能还需要加一个括号:「对于 USB 2.0 而言」。
由于 GO!Bridge 采用了独立的复制界面,我们无法看到具体的速度。经过不严谨的测试,300 MB 的单个文件用时 20 秒左右,相当于是 15 MB/s ,在 2.0 下达到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应付日常使用了。
毕竟如果使用 U 盘,写入和读出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,还会受限于 U 盘的容量。
当然,如果你认为传输速度不够理想,还可以去日本亚马逊官网上查找 USB 3.0 的对拷线信息,印象中的价位在 400-500 之间,国际运费 + 税费另算。
剪贴板共享,以及方便的操作
除了用一套键鼠,两台设备之间还可以共享剪贴板。我在 Mac 上复制一段内容,在 Windows 电脑上粘贴。还支持拖动操作。直接在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文件拷贝。
在插上这根对拷线后,两台电脑似乎组成了一个双屏,区别只是无法将窗口拖到另一台电脑中。数据和键鼠的共享让这两台设备变成了一个整体,超低的延迟也让整个过程非常友好。
如果觉得这根数据线比较贵,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。据我所知,目前确实有一款软件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:Synergy。但是在我体验过这款软件之后,在电脑设置和权限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条件,网络的稳定也会影响操作的流畅度。所以我在使用了几天之后放弃了这款软件。
数据对拷线算是很有用的外设了,很推荐有两台设备的用户购买使用(两台 Windows 电脑之间也可以连接使用)。但是由于小众,在国内鲜有相关的介绍,实在是可惜了这一神器。
如果你对它感兴趣,可以利用关键词「对拷线」在淘宝进行搜索。
本文由我撰写,首发于 少数派。